第三二六章 (1)(2 / 2)

玉玺记 石头与水 7905 字 4个月前

陆皇后对闺女这桩亲事也很满意,“秦驸马的确是个好孩子,忠心懂事,待咱们公主也好。我说她与嘉悦都是有福的,嫁的夫婿体贴也得人意。”

“再有福也不及你,有太子与嘉祥这一儿一女,多好啊。”凤阳长公主问,“阿弟的身子怎么样了?”

凤阳长公主寻常一问,陆皇后不知怎地,心尖儿竟是一颤,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母亲的那句话,“这女人哪,活一辈子活的什么,丈夫再体贴,还有三妻四妾哪,儿子不一样,儿子孝顺,那是真的孝顺。”

还有那些影影绰绰的流言,一个劲儿的往陆皇后脑袋里钻。

凤阳长公主的目光看过去,嘉祥公主不觉什么,说,“我今儿去给父皇请安,没见着父皇,不过听进宝说,父皇还好,早上进了一碗粥,吃了两个花卷,一道糟的鱼脯子挺合父皇胃口,多吃了两筷子。”

“陛下这几日不大愿意见人,我看他总是懒懒的,说话也没什么精神,说是晚上睡的不大好。昨天我给陛下读了会儿经,倒有了些睡意,很快就睡了。”陆皇后说。

凤阳长公主想了想,同陆皇后道,“到底不一样,你们夫妻这些年,自年轻时过来的,还有谁能比你更知阿弟喜好呢。他如今身子不大舒坦,才不想见人,请安的多了,他嫌烦,可没人陪着,病人也孤单,要依我说,太子要理政,二皇子三皇子都就藩了,四皇子以下年纪尚小,嘉悦嘉祥都是女孩儿,还是得你在阿弟身边,他有什么话,也有个能说的人,有什么事,你在边儿上搭把手,比旁人强。”

陆皇后连忙说,“我也这样想,可陛下总是不依。”

“这事有我,虽说他是皇帝,我也是他大姐,我还说不得他了,这上了年纪,身上不好,就越发孩子脾性了。”

如此,凤阳长公主把陆皇后搁穆宣帝身边去了,让凤阳长公主说,陆皇后就近住下,宫务有太子妃,她把穆宣帝照顾好就行。

直接把陆皇后与陆老夫人隔绝起来,太子妃也没空听陆老夫人蛊惑,她得每天在慈恩宫理事。

就如凤阳长公主与蓝太后商量的那般,陆皇后不是什么强势的性情,不然这些年也不能被蓝太后压的死死的,太子妃这些年也很恭顺,从不是生事的性子,这些年管理东宫、襄助宫务,也没出过差子。

既嫁进来了,就不能把她们排挤出去,不然就是给陆家送帮手了。越是这时候,越得笼络她们,待她们好。不管陆家什么出身血统,只要娶进来的,咱们认,咱们也不嫌弃。

蓝太后凤阳长公主这对母女心术之厉害,立刻堵绝了陆老夫人的路。别说不知情的太子妃,就是稍被撺掇的陆皇后如今日夜陪伴在穆宣帝身边,也不禁想起少年恩爱时光,想着少来夫妻老来伴,陛下上了年纪,我也是做祖母的人了,如今事事安好,可万不能有那样可怕的念头,那成什么人了。

东宫书房。

太子身边有詹事府几位得力干将,内阁也都在,大家在商量西南战事,就见太子的内侍官急匆匆进来,面有焦色禀道,“殿下,皇后娘娘那边有急事请殿下过去。”

太子刚想问什么事,见内侍官的模样便把话咽了,对裴相道,“裴相继续主持,孤过去看看。”

待出得书房,寻一僻静处,太子方问,“什么事?”

“这些天陛下膳食有御膳房进上,也有凤仪宫小厨房进上的,奴才刚得知,咱们厨房刚送了道当归生姜羊肉汤,不敢不来禀殿下知道。”内侍官声音低低的颤抖着,垂下眼睛只敢看青砖地,却是感受到太子殿下瞬间爆发出的怒意,太子抬脚就往凤仪宫去。

这些时日穆宣帝都是在凤仪宫休养,难得今日天气好,碧空如洗,皇后把二皇孙接来,小孩子摇摇摆摆奶声奶气的模样叫人喜欢,穆宣帝再大的怨愤,见着孙子总能消去几分。

时到中午天气暖和,还让小二郎在廊下玩儿了会儿,及至用膳才令乳母将孩子抱进去。

“说这孩子笨吧,走路挺早,十个月就会迈步了,说聪明吧,说话又慢。阿宇在小二郎这个时候,会说的话可比他多。”陆皇后笑着扶穆宣帝坐下,“要说,咱们小二郎嘴有些笨。”

“男孩子多是说话晚。”

“也是,太子小时候开口开的早,一直到一周半,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说,两岁上总算会三个字一起说,四个字连一起就不成。”陆皇后说到太子幼时之事不由面露笑意,穆宣帝强忍着把气叹心里,他委实不愿意听到关於太子的事。往昔再温馨的岁月在宫变面前也皆化为灰烬,好在,穆宣帝做戏的本事糊弄糊弄陆皇后还是没问题的。

有时,越是不想听到谁,越是有人要提。非但陆皇后提,刘嬷嬷也说,“太子殿下特意打发人送了两道菜来。”

“都有什么?”陆皇后问。

刘嬷嬷答,“一道当归生姜羊肉汤,一道黄芪蒸乳鸽。”

“都是进补的菜,如今天冷,倒是合适。”陆皇后令刘嬷嬷盛了,亲自端给穆宣帝。穆宣帝垂眸盯着碗里的当归生姜羊肉汤,面无表情的脸上突然勾起唇角,一笑道,“难为太子这片孝心,朕是要尝尝。”

穆宣帝正要吃,就见太子急步进来,见穆宣帝杓子都举到嘴边了,吓的肝胆俱裂,大喊一声,“父皇!”

太子气都顾不得喘匀一口,几步上前,“儿臣有要紧事同父皇商议。”

穆宣帝悠然道,“什么事都不急在一时,坐下,先吃饭,你着人给我送来的这当归汤闻着甚是鲜美。”

“那我先替父皇尝尝冷热。”太子自桌上端起来,穆宣帝面色微变,正要阻止,就见太子手腕一抖,没拿稳,汤掉在了地上。

穆宣帝又恢复了面无表情,太子退开一步,陆皇后问,“怎么这样不小心。”吩咐边儿上内侍宫人,“还傻站着做什么,赶紧收拾了。”

“这地方不洁,父皇,咱们还是换个地方用膳吧。”

当天,刘嬷嬷等一干人皆被从各自宫局带往慎刑司,最后一直牵连到陆老夫人最心爱的一位老管家,自这位老管家起,一家子男男女女皆被宫人带走,自此死生不知。

陆皇后得知此事着实吓的不轻,太子对母亲道,“外祖母见我代父皇理事,未免想得多了。借我的名头给父皇送汤到母后宫里,一旦父皇出了差错,我们母子就是一万张嘴也辩不了的清白。介时,我就是杀父之人,母后便是杀夫之人,往上数千年没有这样的大奸大恶,咱们母子还不愁永载史册么?”

陆皇后吓的小病一场,病好后依旧去穆宣帝身边服侍,陆皇后话少了很多,但,不论穆宣帝汤药膳食,陆皇后都亲自尝过再给穆宣帝吃。

就是一杯茶,陆皇后也要先分出半盏饮一口。

穆宣帝叹道,“不必这般,咱们这些年的夫妻,我是知道你的。”

陆皇后垂泪,“既是夫妻,就当如此。我,旁的事我也不懂,也不管,陛下是我的丈夫,陛下的饮食起居,就是我为□□的份内之责。”

陆老夫人非但折了宫中人手,更是失了府中得力臂膀,整个陆公府都因此事惶恐不已。陆老夫人正琢磨着翻身伎俩,西北炮火震动大地。

是真的炮火,据说是西北白大人研制的新式武器,那样大的火炮抛入城中,立刻声震千里,关隘城池、军民百姓,俱灰飞烟灭,陕甘五万大军,不过半个月便已溃散败退,陆国公败退中失踪,尚未有消息。

战报是陕甘何总督着手下信使十万火急送往帝都,何总督有守土之责,宁死不退,依旧坚守长安城!

只要他何贞在一日,绝不让出半寸国土!

必以性命报君王报社稷!

最后相当於何总督的遗书了,让人读后不禁泪湿衣襟,心痛难忍。尤其礼部韦相,心下更琢磨着,这得提前给何总督预备諡封了啊。

☆、完结章中上

完结章下

一过年, 裴如玉就持斋菇素半月,然后在年前择出的良辰吉日,用两片据说传承非常久, 散发着淡雅的玄青色光泽的龟甲占卜, 亲自为大军出征占卜出征时日。

让唐墨痛苦的是, 裴如玉占卜干嘛还要他做护卫啊,做护卫倒什么,可裴如玉自己吃斋不算,还有唐墨跟他一起吃斋, 那吃的唐墨是面若青瓜, 眼冒绿光,险些馋肉馋疯。裴如玉卜得吉日, 就把唐墨放跑了, 他话音刚落, 唐墨身形一闪就没了踪迹, 找白大人要了一席丰盛酒菜,全要荤的,一丁点儿素都不要,尤其萝卜白菜,他见不得那个。

看那贪吃样,裴如玉心说,要不是唐家出过神仙, 他想让唐墨加持一下, 才不会用唐墨这样的贪吃鬼。

菇素怎么了, 裴如玉天生爱吃素。

将卜得的吉日交给穆安之, 穆安之看一眼日期,“虽有些早, 也是天意如此。”刚出正月对於帝都已经是开始回暖的初春,但对於北疆,依旧是冰天雪地。

裴如玉知穆安之的心意,“帝都的信上说陆仲阳已经赶至陕甘接手军队,他多少年没打仗了,到陕甘第一件事必然是整饬兵防,趁他还没站稳脚,出其不意,一举击溃。每人带上五天粮食,各州府那里的粮仓去岁就都堆满了,随时补充。入关后的仗就轻省了,不管当地征调还是怎地,速战速决,别给帝都反应时间,咱们先入关站住脚。”

穆安之也是这个意思,只是素来大军出征都要卜算吉日,他担心旁人卜个不着二六的出来,反是扫兴,索性便把这事交给老友,果然卜得合他心意。穆安之道,“还有一件事,咱们出征,后方留谁镇守。”

“唐安抚使政务上没问题,得留一员大将,殿下一旦率兵出征,北疆各部落怕要蠢蠢欲动。”关键还得负责保护妇孺安危,李玉华家的双胞胎,裴如玉家的俩儿子,红梅姐家龙凤胎,还有江媳妇刚诊出身孕的何氏……郡王妃信安郡主……另外在新伊城读书的各官员家公子,各部落送来一并在官学读书的孩子们,孩子们不能随军,女人自然也要留下来照顾孩子……还有新伊城百姓,当然,人都是先顾自己的,可只要能守得住,不论穆安之还是裴如玉都不想见北疆生乱。

所以,裴如玉道,“要留一员大将。”

“总不能把陆侯留下。”穆安之出征,也牵挂妻儿,可不论作战经验还是对北疆军的熟悉,陆侯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穆安之身边的人,除了胡安黎,都没怎么打过仗。穆安之琢磨着,只得是在陆侯麾下三位将军中择一留下了,可每个人掂掇一遍,穆安之都觉着欠缺些什么。

“我不通战事,让杜长史留下。”

“小杜虽机变百出,我只担心他指挥战事的时间尚短。”穆安之长眉紧锁,“这次咱们出征,精兵怕是留不下多少。”

“越是这样,越是要留下一位大将。此人得熟悉各部落形势,长袖善舞,善长拉拢可拉拢的,打压别有居心的,更遑论,我们一旦离开,大食那边恐怕也要趁火打劫,苏迪米尔部与彩云部那些逃离在外的叛军,都有可能趁机前来,一旦形势败坏到如此地步,寻常将领是收拾不了的,所以,必得大将。”裴如玉眼神欣慰的看向穆安之,“殿下运道真是不错,杜长史仗打得少是因为来北疆的日子短,打仗的机会本就不多。可他自接了练兵的差使,殿下可曾听武将有半字抱怨,何况,杜长史还有征彩云部之功。没哪个文官乍一接管武事便有这等成就,杜长史必是个练兵用兵的奇才。与其留个中才,不能留奇才。”

屋里火盆烧的旺,此事关系到媳妇孩子整个北疆的安危,饶是穆安之素有决断,也在屋里驴似的转了个七八圈,方一咬牙一定神,“成!就这么着!副将什么的都随小杜去挑!”

杜长史对於留守新伊倒没什么意见,他本身也不喜欢随军打仗,打打杀杀又脏又累,只是,他,他正经传胪出身,在三殿下身边也是正经五品长史,让他做为武将留守是什么意思啊!

穆安之情真意切的托付,“咱们北疆的安危,王妃和我家双胞胎的安危、白大人的安危、郡王妃信安郡主的安危,我就都托付给小杜你了。”

杜长史:要不我还是随军打仗去吧。

让杜长史做留守武将,这事许多人都觉不妥,尤其唐安抚使,几次找穆安之商量是不是换个更有经验的将领。穆安之道,“我与陆侯商量过,陆侯说,若想北疆安稳,除非他留守新伊,或是杜长史留守新伊。”

有陆侯的话在,唐安抚使立刻没了意见,“还是殿下和陆侯的眼光,臣囿於文武之别,有些死脑筋了。”

“老唐你也是为了北疆安危着想。”穆安之遂与唐安抚使商量起留守的事,说过城中公务,唐安抚使跟穆安之打听,“殿下,小宝是随军还是留在城中。”

“小宝不喜战事,他说了要留城内。”

穆安之对此原是随小宝的意思,但接下来,穆安之收到一封帝都来的密信,一见是牡丹纹漆封,穆安之立刻打开,取出来牡丹笺上只有一句话:陆国公已入宗师境。

虽则他们都猜想过,陆国公的武功恐怕是个中高手,但猜想与猜想成真是两码事。穆安之的第一反应是,娘的,老天无眼。第二反应是,小宝你不能留守新伊了,你得随军,贴身保护你岳父。

好在老天也不总是无眼,突然间木香姐就给闹了个大动静。那一日,金乌西垂,落日熔金,整个新伊城都震了三震,工部王侍郎这原本摇摆不定打算三殿下一举兵他就绝食自尽以证清白的人,都给黎尚书三劝两劝提前归顺了三殿下。

然后,帝都三人组里,摇摆不定的就变成了兵部许侍郎。

穆安之没空理这些事,一出正月,二月二龙抬头那日,以唐安抚使、杜长史为首的文武官员送大军出征。一道走的还有以裴七叔为首的军医约上百人,萧瑶身为裴七叔的弟子兼助手,也在其间。此次她与穆庆倒是夫妻都随军了,只是穆庆临行前特意寻杜长史帮忙关照她那